top of page

政綱

林筱魯參選 2025年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選舉政綱

 

變革求精 創新守正

專業惠港 服務為民

 

[宣言]

 

情懷

 

香港,最堅實的靠山是國家、最標緻的基建是「一國兩制」、最豐厚的資源是國際網絡、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歷史長河裡,中國國運曾經歷無數挑戰,然而中華文化的靭性一次又一次讓我們踏上復興之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世界給予中國機會,中國還給世界許多奇跡,也令霸權顫抖。面對不合理的壓迫和挑釁,我們不能再沉默忍耐,需要站起來捍衞國人的權益,也需要為世界重塑穩定和平的環境。

 

當國家這後盾越益穩固,香港如何用好體制差異的特性、外聯內通的網絡和適應力與創造力均超強的人力資源,為己、為人、為國家、為全球開創一片能供人類共享的幸福新天,不能靠匹夫之力,卻是人人有責。

 

既已站在立法會這個為社會、為市民服務的舞台上,在這仍然充滿挑戰的時局,在還有能力多站一回的時刻,豈敢輕言退場謝幕。

 

 

處境

 

國際政治環境波譎雲詭,世界霸權的核心競爭力不在工業生產,而在金融操控。站在守護國家安全前線上的香港,已跨進國家安全挑戰的新階段,需要多方位強化保障國家安全的措施,尤其要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與及海外利益安全層面,擔當有為角色,絕不容任何地方蠶食國家的影響力,挑戰國家地位。

 

香港已從「由亂及治」踏入「由治及興」的新進程,必須充分發揮為國家、為自身拼經濟的能耐,將國家的支持化為鞏固與突破的力量。香港需要深化變革,積極創新,全面強化各項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人才、數據、生產知識和體制等,令供應、質量和運行皆可達至長期穩定和持續突破,為發展提供豐沃土壤。

 

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過程中,立法與行政機關,應全力扶持和促進生產力優化更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多元產業體系,以邁出經濟結構轉型重要一步;同時借助固有優勢內聯外通,拓大巿場、增加需求,進一步拓展國內國際雙循環,開創經濟新局,而非壓縮供應以求一時平衡為目標。

 

向前展望,國家將在自主研發科技所鋪砌的磁浮軌道上奔馳,「十五五」規劃必會為穩坐共同領導世界的地位布局,香港不能缺席;而我,願為帳下一員,竭力推動香港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與國家同頻共振,一起為香港鑄造光芒,閃耀國際舞台。

 

 

實踐

 

「由亂及治」是走向穩定的歷境,要求堅毅團結;「由治及興」是躍進發展的過程,需要變革。四年前,香港正處於「由亂及治」的關鍵轉折,需要各界戮力同心,革故鼎新,我懷著一份赤子之心,參選立法會,冀與各界同仁,為香港重拾發展動力,重構社會機能,最終幸得各位支持,我成功當選。

 

四年後的今天,香港正迎向由治及興、躍進發展重要節點,亟需依循變革求精,創新守正的航道,開創經濟新局,我將恪守初心,以專業惠港,服務為民,做到利商惠民。

 

循選舉委員會出選立法會,服務的對象是全港市民;議政理事,既要顧存大局,亦要體察星斗。以專業為本,我審議政府法案、財務和政策,莫不以專業認知為基礎。專業不單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

 

過去四年,我在議事堂內外的言行作為,都刻錄在公開的視屏上;若取得大家支持,成功連任,來屆我定當秉持一貫務實處事與直言說理的作風,借助由治及興的時局,推動和恊助政府,深化改革,以創新思維,結合各方資源,為香港整體與需要扶助的群體,精準地加速實踐能惠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與法規,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竭力推動香港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政綱]

 

回顧上屆參選立法會,我的政綱核心在破解「安居」、「樂業」、「惠民」這些老大難問題,我承諾與社會各方共同「解鎖」困局,為這些工作作出取捨,定下策略。歷經四年耕耘,我與立法會、行政機關同仁以及社會各方通力合作下,成功為多項難題「解鎖」,下一步就是要推進「落實」,將藍圖「落地·入屋」轉化成大家都可共享的成果。

 

「解鎖」意味破解困局,從而「開啟」新格局,「邁向」新進程。憑藉我在專業發展與公共服務中累積的履歷、經驗、知識及人際脈絡,特別是過去四年,我與立法會仝人實踐「一加八十九大於九十」的團隊力量與精神,我深信,我定能協助推動香港開創高質量經濟新局,建設現代化多元產業體系,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以落實香港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為我們的家國作貢獻!

 

政綱重點:

 

城市建設不停步  提速提效建北都

 1.「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引擎,必須在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原則下,提速、 提效「落實」,以廿二世紀的願景及前沿科技構想、設計及營造「北部都會區」及其它新發展區,創造超前的中國城市風貌,構建帶動世界發展新思潮的大灣區城市群,透過建設現代化多元產業體系,以壯大實體經濟之根基。

  • 《2025年施政報告》就此在行政與立法層面皆提出不少重要舉措,「北部都會區」的成敗,不單要有「基建包」,更需要極具競爭力的「政策包」,才能吸引「標的」產業進駐,協助香港結構轉型,為香港創造多元實體經濟。

  • 政府投資是強化市場信心的根本,繼續推動維持發債政策,帶動市場投入;

  • 強化制度及效率,堅持推進已進行中的拆牆鬆綁和壓縮成本工作。先在土地劃撥批租機制上下功夫,綁定產業,擺脫由地價收入而非長期社會經濟效益為主調的典型「房地產思維」,以「產業帶動」為發展網領;

  • 調校門檻高低,壓減營運成本,讓落地企業快速站穩陣腳,拓大規模,構建完整健康產業生態,儘早完成經濟結構轉型;

  • 推動以「邊建設,邊進駐」模式,加速已具建設及政策初型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既可為「北都」尤其是「新田科技城」鋪開具說服力的創科產業實景。

 2. 全力「落實」城市建設與基建發展,全方位強化各項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人才、數據、生產知識、體制及其他配套,以推動香港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 持續造地,確保房地產業與房屋建設、工商百業及創新產業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中共同穩定發展;

  • 超前策劃區域及本地基建,以明確及可控的基礎建設實施計劃,加強土地開發及產業進駐的投資信心;

  • 充分利用區域科技發展優勢,鋪墊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網絡及配套,低空經濟及無人駕駛等領域發展所需的基建及管理框架;

  • 堅持以低碳及高綠的原則建設新區,促進創新產業與自然生態、鄉郊及文化保育的深度融合,以理念帶動投入,以實體促發綠色產業及金融發展;

  • 多軌推動市區重建,全面推行以現金以外方式支持項目及作賠償選項;優化發展管理法規,拓寬傳統工商物業用途,促進舊區整體更新,更快容納新經濟需求;

 

 

重構人口政策  制訂惠民措施

 

香港處於經濟結構轉型,轉型過程確實需要時間,是故市民和企業對經濟復甦和轉型成果的體感較弱,消費與投資信心有待改善。要令市民和市場重拾與提振信心,必先由最貼身、最關心的議題出發,特別是各行各業的經營及就業環境,政府有責任加強經濟擴散效應,讓全民共享成果。

 

維持金融、貿易、航運等重點經濟板塊穩定增長同時,必須強化市民與中小企對經濟復甦的體感,讓成果共享的理念,透過加強支援中小企,增加就業機會,通過「穩經營、穩就業、穩收入、穩消費」的循環,滲透社會各界及層面,增加市民和企業對經濟復甦和轉型成果的體感。

 

全力推動「落實」驅策政府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善用技術的政策與措施,減繁削冗,協助經營者壓縮成本及精準幫扶弱勢,透過制定目標更明確的「人口政策」,精準制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可持續的具體政策框架,同時透過普及智慧城市管理,讓市民更便捷地「獲得」,更直接感受「幸福」,讓成果說好中國和香港的故事。

 

  • 積極回應社會結構轉變所帶來的挑戰,面對進一步的區域融合和人口老化,有必要透過訂定目標更明確的「人口政策」,並借助整體區域資源及特性,增容選優,突破作為典型發達地區的發展瓶頸;

  • 以明確的人口目標及政策帶動,就房屋、勞工、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範疇,制定能切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可持續的具體政策框架、措施和配套建設,緩解老齢化及少子化的挑戰;

  • 持續優化整體生活及工作環境,維護多元包容文化、吸人才、聚人才、留人才,為香港打造「人才庫」;著力協助本地人力資源升級轉型,加強生產及增值力,確保工作機會不受損;

  • 持續支援及保障以香港為「家」的跨境工作及生活人土,維持作為國際城市的流動特質,吸引區域及全球人才以香港作為優選聚合地;

  • 檢視房屋政策願景,就老人、青年、基層的居住需要及置業願景提出清晰路向及計劃;

  • 匡扶及協助在社會上漸失競爭力一群、重構家庭及鄰里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及支持體系,支持獎勵互助及跨齡共容;

  • 強化以社區為基礎的基層醫療體系,促進中醫全面融入醫療服務系統,紓緩公共中央服務系統壓力,提供更及時和便捷的服務;

  • 善用科技及大數據,落實貫通公共服務平台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統,精準及高效扶助弱勢社群,為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更便捷的資訊和支援;

  • 加強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全球各地社會文化認知,促進文化交流共融,深挖本土及中華文化、藝術及體育發展潛力,全面發揮國際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優勢;

 

 

開創高質經濟新局 共享成果惠澤全民

 

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環境,作為中國對外最開放的國際城市,香港不能獨善其身。香港必須充分掌握「十五五規劃」方針,全面鞏固「落實」「八大中心」國際地位的政策,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原則,借助「一國兩制」的固有優勢,創新守正,拓大巿場、增加需求,進一步拓展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金融市場的深廣度,強化「外聯內通」角色,協助國家開創可持續高質量的經濟新局。

 

  • 充分掌握「十五五規劃」方針,以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原則,全面鞏固落實「八大中心」、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協助國家聯通「一帶一路」及全球南方地域,爭取更大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 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及消費群規模,為大灣區打造更完整的外銷產業鏈及內需消費循環系統;

  • 充分利用香港既有及特殊優勢,協助國家在金融、貿易、航運、專業服務及文化領域擴大影響力;

  • 充分利用香港場景及環境,促進國家科創建設發展,裨益世界;

  • 體現有為政府結合高效市場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具體化展現產業政策、以導引支持為主、監管為輔的方針,招引及協助標的產業中的企業進駐,減輕前期投資及經營成本,助力企業穩健成長;

  • 進一步優化跨境四流(人、資金、貨物、資訊)管理,強化與大灣區內其它城市的互動融合;

  • 進一步強化資本市場的深廣度,拓展大宗商品交易、債券及虛擬貨幣市場,協助人民幣國際化及維持為國家引進外資的重要窗口角色;

  • 以多元化措施促進內需,擴充「四流」流量加強經濟擴散效應及市民體感,重塑投資及消費信心;

  • 充分發揮既有的高等教育及生物醫藥研發優勢,推動大學城、醫學院及新田科技城在科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早日拉動標的產業及企業進駐;

  • 借助「一國兩制」固有優勢及本地專業服務基礎及發展場境,為區域建設及生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標準及規範,培訓相關人才,協助香港與內地企業拼船出海,並讓海外企業借助較熟識的法律及會計體制,適應巿場及支撐業務拓展。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捍衛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與及海外利益安全

 

攻不能忘守,面對國際政治環境波譎雲詭,世界霸權的核心競爭力不在工業生產,而在金融操控,站在守護國家安全前線上的香港,已踏入國家安全挑戰的新階段,香港要繼續團結各界,「落實」強化保障國家安全的措施,尤其需要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與及海外利益安全層面,擔當有為角色,絕不容任何地方蠶食國家的影響力,挑戰國家地位。

 

動亂和疫情本質一致,在急速變化的地緣生態環境中,必須提高警覺,以堅實的法治基礎,進一步完善能確保國家與香港安全,尤其針對經濟、金融、社會、海外利益、數據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法例法規,以防感染漫延。

 

  • 確立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地位,徹底落實「亞非法協區域仲裁中心」及「國際調解院」的相關工作,包括培訓人才及積極推廣調解仲裁服務;

  • 持續完善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法規及營運守則,加強對包括穩定幣的加密貨幣管理制度,提升國家整體面對金融挑戰及衝擊的抗逆力;

  • 全方位提升保護關鍵設施及數據安全措施,確保涉及相關裝備及營運系統的法例法規皆具備確實可行的管理指引及懲處機制。

 

改革政府體制  推動高效施政

 

「落實」深化改革行政體系的政策與措施,促進公務員對宏觀環境及市場的了解,善用科技及大數據強化跨部門協作及行政效益,䆁放公務員的創造力,減省不必要程序與工作,更有效益地處理民生事務,落實有為政府結合高效市場的經濟發展方針。

 

  • 充分利用科技,釋放公務員的生產力及創造力;借助「由亂入治」的時局,推動文化改變,促使公營系統建立「業主意識」及「使用者意識」,以同理心加強決策過程中的成本效益思慮,及驅動以心比己的服務態度,減繁省冗,削除不必要開支,提升公營服務的温度;

  • 建立地區為本的城市管理及服務系統,連通政府各部門數據,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認定需匡扶對象及其需要、鼓勵市民積極參與鎖定日常環境衞生、交通、樓宇及街道管理、設施及服務等痛點,提供全方位、無時限的智慧管理平台,確保公共服務到位到點;

  • 為各類地區組織及社團提供中央支援系統,有效結合不同組織的服務力量,充分利用有限資源,發揮以關愛互助精神帶動的乘數效應,確保所需地區服務及政策原意能「落地、入屋」,貫連上情下情,連結此心彼心。

~~~~~~~~~~~~~~~~~~~~~~~~~~

©2025 by Lam Siu L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